老话说"灯下不观玉",可为啥每个玉石店老板都备着手电筒?
其实啊,这句话的意思是室内光会影响玉质判断。打灯是门技术活,外行看亮度,内行看门道!今天御府君就带大家解锁和田玉打灯的三种玩法,让你下次看料子时,一眼辨真假!
一、正光:照出玉的"底子"
操作姿势:手电筒直射玉面,距离由远到近,强光模式开启!观察时紧贴玉石表面。
看什么?
料子细度:观察光线散射状态,和田玉正光多是柔光,像被"吃"进去一样,整体光感随玉石结构变化而改变,厚度、质感兼具。
展开剩余84%而下图中的“玉石”则完全没有任何柔和的感觉,就像是哑光的灯罩,开灯就是亮一片。
水线暴露:青海料在正光下容易显水线,像玉里藏了条透明纹路。
玻璃仿品:光线直愣愣的,要么太透,要么结构死板,没有和田玉的温润感。
行家技巧:别只看亮度,重点看光在玉里的"活泛度",好玉的光是"糯"的,差的要么僵,要么散。
二、侧光:看结构,辨产地
操作姿势:手电筒斜45°角,距离3-10cm,弱光慢扫,一定要不断调整角度与位置!
不同料子的结构特征:
新疆籽料:毛毡状结构,细腻紧实,基本看不到颗粒感与层状结构,光感非常均匀。
且末料:光线边缘微微呈现颗粒感,但整体还算密实。
俄料:云絮状结构,有的是层状,有的是团雾状,比较松散杂乱。
青海料:通常为水线+带状结构,光感水透,少浑厚、少糯。
韩料:全是大片石英状斑块,见光就死的黄灰色,松散得像散装饼干。
行家技巧:侧光下结构越均匀细腻,料子越老熟,俄料、青海料的结构松散感明显,籽料则紧实得多。
三、背光:专治各种"藏瑕"
操作姿势:从和田玉背照射灯光,手电筒贴玉背,强光穿透,由近到远!
看什么?看瑕疵!
绺裂:像闪电纹,打孔或雕刻时容易崩。
棉点:一团团白絮,影响玉的纯净度。
黑点(碧玉常见):背光下更明显。
脏沁:像茶渍渗入,可能是天然沁色,也可能是杂质。
对于有色玉料,背光就更为重要。比如下图这颗红皮小籽,自然光下非常完美。而此时在背光下却满是隐藏的小绺,初步判断是打孔时产生的震动造成。
行家技巧:背光下完美无瑕的"便宜货"要警惕,要么是天价极品,要么是人工处理过的。
终极干货:打灯避坑指南
1.灯光选择:黄光看色,白光看结构,别用五彩LED灯(那是在照玉石还是在蹦迪?)
2.环境控制:自然光+灯光结合,避免"灯下美人,阳光下路人"。
3.综合判断:打灯只是辅助!毛孔、油性、脂粉感都得结合看。
觉得有用?关注御府君,下期咱们唠唠其他干货,或者有什么想听的,评论区见!
发布于:上海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